歷史

香港童軍總會慈雲山區(前「飛鵝山區」)成立於一九六零年七月一日。當時由於九龍半島東部新市區擴展迅速,「飛鵝山區」在成立之初已為總會轄下「九龍地方」之下六區之一。首任區總監由馮源先生擔任。創區之時旅團共有六個。一九六二年曾漢民先生接任為第二任區總監,着手組織「飛鵝山區區務委員會」,並在一九六三年十月舉行籌款表演大會(gang show)。 一九六四年一月馮家政先生接任署理區總監,同年三月區總部落成交吉(當時區總部位於黃大山下村廿九座天台),開幕典禮由時任英國童軍會副會長尼威爾爵士作主禮嘉賓。一九六五年九月馮家政先生因公務繁忙關係辭職,由梁灼耀先生接任署理區總監一職,當年本區旅團共增至十一個。

 

由於飛鵝山區幅原甚廣,區內人口不斷增多,適齡青少年人數增長迅速,所以當時亦有多所新學校成立,香港童軍總會為配合發展需要及拓展童軍運動,故在一九六七年將原本飛鵝山區劃分為「飛鵝山區」及「官塘區」兩區。

 

至一九七零年初,總會再重新規劃,又把飛鵝山區劃分為「飛鵝山區」及「黃大仙區」,分拆後的飛鵝山區區總監則由劉家賢先生出任。一九七五年初,區總監劉家賢先生因工作關係辭去職位,由譚永翔先生接任至一九七八年再由衛守勳先生繼任為區總監。由於飛鵝山區內人口不斷增加,為配合當年政府的地區行政政策,在一九八一年總會要求本區改名,經由本區執行委員會決定後,於同年七月一日起將「飛鵝山區-Fei Ngo Shan District」改稱為「慈雲山區-Tsz Wan Shan District」,改名過程中較少人知道的是當年區執行委員會決定把區名敲定作「慈」「雲」「山」並非單單因為當年的區總部是位於慈雲山新區第三座,據了解當中隱藏的原因是因為本區界線(直至今天)仍包含了「慈」雲山新區和彩「雲」邨,至於「山」則取之我們的本源—飛鵝山區,以示紀念各位領袖前輩和飲水思源。

 

一九八三年衛守勳先生因工作關係辭去職務,由陳傑柱先生暫時接任,並重組區務委員會,一九八四年馬兆榮醫生接任區總監。一九九六年馬兆榮醫生獲委任總會公關要職,慈雲山區區總監由謝博華先生接任,謝總監其後在二零一六年按照「香港童軍總會政策、組織及規條的年齡限制」卸任,並由黎耀輝先生接任區總監一職。二零一八年十一月黎總監亦按「香港童軍總會政策、組織及規條的年齡限制」卸任。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本區由會長馬兆榮醫生MH、主席趙長成醫生,聯同區總監王志德醫生及眾位同心同德的慈雲山區區務委員、領袖和衷共濟邁步向前,一起熱心推動童軍運動,本區現時共有34個旅團,可算是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地域轄下八個分區中較多旅團的一個。


區域發展

1961成立「九龍地方」,轄下 6 區包括:尖沙咀區、九龍城區、九龍塘區、九龍西區、飛鵝山區、紅磡/何文田/京士柏區。

 

1962「九龍地方」劃分為 8 區,包括:尖沙咀區、紅磡/何文田/京士柏區、九龍城區、九龍塘區、飛鵝山區、旺角區、深水埗區、油麻地區。

 

1967飛鵝山區劃分為:飛鵝山區、官塘區。

 

1968設立4個九龍地方,轄下11區包括:
東九龍地方:紅磡/何文田區、九龍城區、九龍塘區;
南九龍地方:尖沙咀區、旺角區、油麻地區;
西九龍地方:深水埗區、李鄭屋區、九龍仔區;
北九龍地方:官塘區、飛鵝山區。

 

1970北九龍地方:飛鵝山區、官塘區、官塘新區、將軍澳區、西貢坑口區。飛鵝山區其後再劃分為:飛鵝山區、黃大仙區。

 

1976東九龍地域正式成立,並重劃各區界線。管轄範圍包括飛鵝山區、黃大仙區、觀塘區、觀塘新區、將軍澳區、西貢坑口區。

 

1981飛鵝山區改名慈雲山區。

 

區總部地址:九龍慈雲山慈民邨民裕樓10地下
位處於交通方便,鄰近學校村、商場,大型屋邨及屋苑。面積400多平方呎,區總部內有一間可容納20人會議室/28人的講堂,再加4-5人的辦公室及衛生間,儲物櫃和展板,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區區章由創區(飛鵝山區)總監馮源先生設計 (註1),是一個較典型傳統的童軍設計,底色為深綠色,中央有一座帶有倒影的黃色山體圖案,表現出我們童軍都能「上山下海」。山體及倒影圖案被本區區名及置於六點鐘位置的童軍徽章把代表飛鵝山的山形圖案圍住以示我們心繫飛鵝山(註2),整個區章圖案穩妥踏實,恰是本區領袖仝人之處事作風。

 


註 1: 當年的區章並沒有中文區名,中文區名是在2017年經區執行委員會決議後加上

註 2:原飛鵝山區的英文是FEI NGO SHAN DISTRICT, 1981年本區改名為慈雲山區後亦同時把英文改為 TSZ WAN SHAN DISTRICT

Joomla Templates and Joomla Extensions by JoomlaVision.Com